第188章 草根逆袭之路_大汉永存
笔趣阁 > 大汉永存 > 第188章 草根逆袭之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8章 草根逆袭之路

  第188章草根逆袭之路

  “熊二,你去追丞相,最好能活捉,不能也就杀吧!

  赵安国,卫泰,仆落,复恬玉你们几人,带着符节征发长水和宣曲两地的胡人骑兵,若事情有变,可便宜行事……”

  “诺!”

  这可便宜行事,是可以随便杀人的意思,到了这地步,就应该快,狠,准,该杀就杀。

  任何的犹豫和拖延,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后后果。

  刘瀚有条不紊的发布命令,赵安国是赵破奴的儿子,自从赵破奴从匈奴逃回来以后,他就没有被重用了。

  当然,赵破奴年纪也大了,都50多岁了,但刘海瀚跟他的关系更密切了。

  卫泰是卫山的儿子,卫山如今又当了校尉,年纪也大了,在边疆城中驻守,就在公孙敖铸造的受降城中。

  当年灭卫朝鲜的时候,汉武帝发兵五万,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,从齐地渡过渤海;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,从陆路出辽东,水陆两路联合攻打右渠王。

  结果,两路大军都失利,汉武帝再派是侯爷的卫山为使臣,前去晓谕右渠王,右渠王受汉朝两路大军压迫,表示愿意降服。

  然后,半道上,在荀彘的忽悠下,加上卫山本身怕变故,给弄砸了,汉武帝想砍了卫山,被刘瀚拦住了,爵位和地位都没有了

  后面,刘瀚送他去边疆历练了,在赵破奴没有被匈奴活捉之前,跟着赵破奴混了一段时间,又从小兵当起,卫山知耻而后勇,如今算是又东山再起了。

  特别是赵破奴被俘虏那一战,他在刘瀚的提醒下,当机立断,斩杀想投降的人,还带回了9000人,没有使2万大军徒全军覆没,很是亮眼。

  他此后一直很听刘瀚的话,把自己儿子卫泰送到刘瀚身边。

 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不少,刘瀚这些年看似没有主动结交朝廷将领,老老实实的宅在家里,可受到他人情,听他话的将领可不少。

  这便是他润物细无声的手段。

  如今朝廷重要将领,大半都在他手下混过,像是括符离侯路博德,浞野侯赵破奴,昌武侯赵安稽,众利侯伊即轩……

  他们大多老去,或者被汉武帝夺去爵位,

  比如渠忠侯仆落,杜侯复恬玉,他们是仆多和复陆支的嫡长子,两人都是匈奴小王投降过来到的,是匈奴人。

  被汉武帝找到机会,把爵位夺走了,只是夺取爵位还好,刘瀚可能不管,若是汉武帝要杀人,他基本会求情,没有钱的,他帮忙交钱赎罪。

  为自己手下求情,不是很正常的?说明他有情有义嘛。

  在原来的历史上,卫太子刘据为了自保起兵。一场在帝国都城的内战爆发了,但因为武帝从甘泉宫及时返回,刘据没有夺取到关中兵权。

  缺少兵马的刘据只能打开武库召集百姓,并且释放囚犯来抵抗武帝。

  刘据想起长水宣曲两地驻扎着胡骑,就派使者拿着符节调统领胡骑的长水校尉来长安助阵。

  本来都要成功了,巧合的是武帝也想到了胡骑,也派了使者去调兵。

  刘据的使者是一个叫做如侯的囚犯,如侯巧舌如簧,仅凭刘据的符节就把胡骑忽悠来了。

  不幸的是,在胡骑快到长安时,遇到了武帝的使者,武帝派来的使者是他身边的侍郎莽通。

  莽通一句“节有诈,勿听也”让胡骑懵了,然后他砍了如侯,靠着武帝的符节把胡骑拉走围剿刘据去了。

  好家伙,明明是救兵,结果要到长安城就变成了敌军。

  刘据失败后,武帝第一波清算就来了,掌管胡骑的匈奴列侯也没躲过。

  亚谷侯卢贺因为接受了刘据调兵符节被活活拷打而死。

  刘据死后,第二波清算又来了,围剿刘据的匈奴列侯也一块挨整了。

  散侯贤顿被安上巫蛊罪名逮捕,后在监狱中病死。

  之前就有匈奴列侯被以巫蛊之罪逮捕后在监狱稀里糊涂病死的。

  可以说巫蛊之祸后的汉武帝是极其不讲道理的,他那个清算是看谁不顺眼,想杀谁就杀谁。

  你帮他吧,你居然对朕的儿子下手,该杀,你帮太子刘据吧,你竟然帮着朕的儿子来反叛朕,不忠心,也该杀。

  你两不相帮吧,他就说你坐收渔翁之利,蛇鼠两端,更该杀,比如任安就是很好的例子,他接受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,但回到大营中,按兵未动。

  巫蛊事件平定后,汉武帝认为任安“坐观成败”,“怀诈,有不忠之心”,论罪腰斩……

  好家伙,这你这么选?最高解释权始终在汉武帝手中,他想你死,怎么说都有道理。

  刘瀚最开始就杀了苏文,汉武帝就没能像历史上这样快能得到消息。

  然后,他再派是匈奴人的仆落,复恬玉,还有在匈奴呆过,和匈奴很熟悉的赵安国几人拿着符节去调集匈奴骑兵,这调过来就简单多了,不会像历史上一样,半路就被汉武帝的使者劫过去了。

  这些都是他的布局,看似不起眼,但效果很大,往往能在关键的时候有决定的力量。

  而刘瀚自己则亲自骑着马带人赶往了北军大营中。

  “大司马为何而来?可有陛下诏令?”

  此时的任安是北军使者护军,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高官,手里掌握一半的北军,有近三万精锐,其他北军除了胡骑,大多分散在长安周围三辅地区(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)。

  长安不止是一个长安城,它必然有屏障的,是关中一大片,不然匈奴一来就可以直达长安了。

  “我有太子的符节,事情你估计也有耳闻,陛下很有可能被奸佞陷害了,我用太子符节调兵,铲除奸邪,拥护陛下!”

  刘瀚说着,把太子的虎符拿出来了,然后他的亲兵持节,那是黄金做成都杆子,上面很精美,飘着红色的牦牛尾部毛发……

  符节为符和节的统称,是古代传达命令、调兵遣将、出入关卡时及出使者所持的凭证。

  多以金属制成,也有的由玉石、竹木制成。

  当年,在汉文帝时,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,开始让郡守使用铜虎符、竹使符。符即虎符,是铜虎符的简称,因为以铜制作,另外又形似猛虎,因而得名。

  符长6寸,原为完整虎形,顺脊背梁部一分为二,右半部留朝廷,左半部给于郡国或者军营。

  虎符专供发兵使用,如果朝廷要调拨军中之兵,就向监军出符,合符才可发兵。

  节是信物,为号令赏罚之节,多以竹制成,长约七八尺(汉1尺约合现今7寸),节上装饰旄牛尾,尾由牦牛县按年进贡,所饰牦尾共3层,颜色常有变更。

  开始时为红色,汉武帝时为防止太子假传命令调兵遣将,于是在底座上加饰黄旄,以示区别。

  由于节为信物,有节则显示权重,无节则权轻,因此汉朝时人们重节。

  刘瀚说完,把手暗自握住在剑柄上,仔细观察起任安了,他50多岁,有白头发了,国字脸。

  任安这人,他以前见过,可这些年刘瀚深居简出的,但两人交情很少,任安也算是了不得的人物了,很励志,算是小人物逆袭的代表了。

  任安年轻的时候,本人很穷,家里条件差,出身于大汉底层。

  由于在家乡混的也不太好,饥一顿饱一顿的,所以就靠着给人赶车,去了长安。

  这大概就相当于后世一个人,在老家里混不下去了,然后逃票坐火车,去北上广深漂泊了。

  他本来想留了下来做一个小吏,可没有机会,长安那地方,不是人人都能留下来的。

  他没有放弃,人也机灵,就了解估算一些地方著录户籍的情况及人口的多少等。

  真让他发现一个机会,那便是武功县,它是在扶风西边的小县,山谷口靠山处有通往蜀地的栈道。

  任安认为武功是一个小县,没有豪门大族,容易提高自己的地位,就留居下来,代替别人做求盗亭父,后来做了亭长。

  他为人不错,又公正,受人爱戴,立过功劳,然后又混成了当地的三老,也算是小有成就了。

  汉代从乡、县到郡国的行政机构中,都有专门负责教化的官吏,这就是“三老”。

  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“三老掌教化,凡有孝子顺孙、贞女义妇、让财救患、及学士为民法式者,皆扁表其门,以兴善行。”

  三老由当地“有修行,能帅众为善”的德高望重者担任。

  大概有点类似于后世县城教育局长的意思吧。

  其实哪怕是后世,好多人混到这个级别,已经很不错了,算是回老家都可以横着走了。

  若是再进一步,那是很难的,朝廷没有人,一般是升不上去的。

  出来混,要讲势力,讲背景的,没有贵人赏识,能量力好也是没有用的。

  倒霉的来了,后来汉武帝出巡,路过任安所在的地方,结果当时任安忘了准备一些东西,直接就被免职了。

  他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,更别说见汉武帝了。

  朝中有人好做官,千百年来,一直没有变,最多形式微微转换一下。

  当朝中没有人的时候,自然也就是任安这个下场了,因为芝麻绿豆大的事情,都能被直接免职了。

  所以后来,任安想明白了,他觉得自己还是得找一个大靠山才行。

  就这样,任安第二次入京,他这次想着不是先找官吏当,而是想要在京城内,找一家权贵做靠山。

  当时在长安城内,最炙手可热的权贵家族,自然就是卫家了。

  那个时候,卫子夫已经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,卫青也连连打胜仗,卫家简直是鸡犬升天,平步青云呀。

  所以,任安就选择了当时大将军卫青他们家,去卫青府上给人家养马去了。

  一个曾经的三老,在地方也是非常混得开的,去给人家养马,反差看着有点大,但宰相门前七品官,很多人想去,还没有机会呢,别说养马,就是去擦鞋,都有人挤破头。

  后面,果然机会来了,机会不是一直等,是争取出来的,当然,自身要有实力,不然留不住的。

  某一次,汉武帝感觉手上缺人,所以就派人去卫青的府上,让卫青送一些人过来。

  卫青马上就挑了一些自己看着不错的下人,推荐到了汉武帝派来的使者面前,这其中就包括了任安,同时也包括他的那个好友田仁。

  而接下来,经过使者一番考核,任安和田仁这两个人,都顺利过关。

  过关之后,两人被直接带到了汉武帝面前。

  汉武帝又亲自考核了一下,觉得这两个人确实还可以,任安就被汉武帝派到了北军,去做了一个北军监护。

  田仁则是被派到了北方边境,负责在黄河边上,管理屯田的相应工作。

  随即,任安背靠卫青,自己能力又不错,先当了郎中,后迁为益州刺史,一步步做大做强,再创辉煌,现在成了北军使者护军,放到后世,基本是副国级别的了。

  从一个马夫,一步步成为军方大佬,还不算励志?只是比起卫青,霍去病,他自然差远了。

  但即使这样,他的高度,依然是后世人仰望的,后世一个没有背景的草根,别说副国级别,能干到一个县长,都是祖坟冒烟了。

  当然,真正让他出名的,还是因为好朋友司马迁,他写了《报任安书》的回信,就是写给他任安的回信,写作时间是公元前的93年11月,司马迁当时是50岁。

  这封信也让我们后世几千年后的人们心灵得到极大的触动和感动,多少青年从中得到无穷的力量和激励。

  其文字豪气磊落,感情迂回曲折,意气悲壮淋漓,其中的无奈纠结、悲愤痛苦,让人不忍卒读。

  它线索清晰、层次严谨、首尾相合,将感情和观点结合得非常完美,实乃一篇气贯长虹,塞乎天地的奇文。

  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,没有不读过的,著名的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就是出自这里面的。

  《报任安书》节选:“且西伯,伯也,拘于菱里;李斯,相也,具于五刑;淮阴,王也,受械于陈;彭越、张敖,南面称孤,系狱抵罪;绛侯诛诸吕,权倾五伯,囚于请室;魏其,大将也,衣赭衣,关三木;季布为朱家钳奴;灌夫受辱于居室。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,声闻邻国,及罪至罔加,不能引决自裁,在尘埃之中。古今一体,安在其不辱也?由此言之,勇怯,势也;强弱,形也。审矣,何足怪乎?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,以稍陵迟,至于鞭之间,乃欲引节,斯不亦远乎!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,殆为此也……

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记,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。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